独家播出《幻城》VR版 暴风TV今年目标过100万

2024-12-18上海AR开发专家
  •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暑假即将上映的魔幻巨制《幻城》将首先出现在暴风超体电视上,暴风TV是唯一一家合作方:它除了让你看到用VR制作的讲解视频全景展现拍摄场景外,还有更多《幻城》的VR花絮和VR小剧场,让你仿佛与冰王卡索、冰族王子樱空释面对面。
        而X战警,是暴风TV正在打造的另一个亮点——从版权、互联网运营、分发、品牌、产品推广,暴风TV都在尝试新的玩法:例如推出一个X战警版暴风VR电视。
    暴风TV CEO刘耀平告诉中国AR网,在暴风超体电视上欣赏VR内容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不需要佩戴
    暴风魔镜
    ,暴风超体电视有一个VR芯片,加上内容拍摄的过程中就采用了
    VR技术
    ,人们通过遥控器就能操控电视屏幕上的内容进行720度全景转换,让观众可以看到VR的内容。
        而另一种就是带暴风魔镜的玩法,用户带上暴风魔镜转来转去,暴风超体电视上的VR画面就能够相应的转来转去,全景视频顿时呈现在家人眼前。
        在刘耀平看来,能够将内容运营起来的才叫互联网电视,以前电视机厂商那种“三无”思路必定会被淘汰——无内容、无品牌、无互联网。截止到今年5月31日,暴风TV销量30万台,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他的“胃口”,2016年,他的目标是100万台。
        暴风TV公司是去年7月份才成立的,12月份推出新产品,不到1年时间,已经颠覆了国内的互联网电视格局:在今年的京东618活动期间,暴风TV销量在众多互联网电视品牌中排行第二名,紧跟乐视。
    VR破冰
    幻城的VR玩法很新颖,内容上需要制作团队在拍摄的时候就开始运作。
    “暴风魔镜VR那边一个完整的生态合作体系都有了,以后制作上横向分发到VR电视上,到暴风的平台上,把电视做成VR的计算中心,VR电视未来是既跟VR内容达成很好的互动,又可以有720度的全景,电视就慢慢变成计算平台。”刘耀平说,暴风TV的VR团队就在北京跟暴风魔镜团队在一起办公。
    说起计算中心,就不得不提暴风在5月初发布的这款VR电视的配置——1.8G的主频、CPU 和8核GPU,搭配高速的超大存储和从云端到客户端的音视频及方位编解码技术,还有LG/Innolux进口4K屏。
    话说,这款VR电视的“可爱”之处是,竟然可升级!
    不断迭代确实是一个互联网产品的重要特征——硬件一般是不能轻易升级的,买一次就是它,五年也是它,十年也是它。但这确实不适合互联网产品,更新速度那么快,要不就实现不了新功能。让电视机这个产品能实现升级,看来暴风确实费了不少脑子。
    据中国AR网了解,暴风TV的升级方法是,将电视的CPU和GPU等核心硬件聚合成一个可热插拔的TVkit(电视主机),插在电视背部区域。升级的时候将旧的TVKit拔出来,再将新的部件插进去,就可以轻易实现硬件配置升级,并且无需关机、即插即用。
    每年的12月7日是暴风TV的升级日,购买暴风超体电视3年内的用户可以免费获得全新的芯片模组,让自家的暴风超体电视可以免费升级。
    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电视硬件过一两年可能落伍,但是暴风超体电视的4K大屏不会落伍,暴风TV这样的做法能保证用户买到的4K大屏不浪费。
    中国AR网点评:
    VR
    是个新的入口体系——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的隔阂,那么
    VR
    则是将打破人类视觉上空间的囹圄。
    就我的理解,暴风并不是一个安心且擅长做内容的公司,暴风最终的目标,是
    VR
    电视这个入口。有了足够大的量,暴风就能至少做两件商业化的事:
    第一,入口型公司可以经营自己的首页
    ——
    目录,暴风的未来,可以将暴风
    TV
    的入口页当成“
    hao123
    ”来玩,目录也好,定制也罢,都可以跟各个内容供应商收费——说不定将来除了央视,要想进入暴风
    TV
    的通道,都需要交纳“坑位费”!
    第二,运营
    VR
    直播。
    在国外,
    VR
    的最大应用领域并不是游戏,游戏人群只是少数,更多、更赚钱的是直播现场,例如时装秀、演唱会……在这个场景中,人们更愿意付费观看,且这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盈利点。
    电视格局两大动荡期
    刘耀平认为,当用户的价值和硬件成本之间的剪刀差消失时,硬件免费是可以实现的。
    “32寸的小电视我们也可以一年送几百万台没有问题,买会员就送嘛。但是我们不想做用户体验那么差的,那么小屏的,40寸是我们的起步规格。随着用户产生的服务价值进一步提升,用户运营的ARPU值提升,送电视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大尺寸或超大尺寸成本确实很高,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内,如果不能通过后端的运营消化成本的话,做到免费可能是比较难的,这个跟成本和后端运营的用户价值之间的变化有关系。
    但是,当一个新的产品、应用或服务有20%的人在肯定的话,基本上商业模式就能重构。
    “在TV服务平台上用户付费的渗透率到达20%的时候,传统企业就被灭了。”刘耀平称,这里面有两个逻辑,一个是社会逻辑,当20%的拥护者拥护一种新的模式,另外一种就彻底被颠覆掉了,20%的用户愿意为付费会员买单,这样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就直接把这个行业变成互联网企业的天下。”
    刘耀平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做一个硬件品牌,全球占有率或者在中国相对大的稳定市场占有率超过20%是很难的事情,超过20%还想做的更大的时候往往这样的企业就挂了,这是个社会法则——有20%的人支持,有20%人反对,有60%的大众,人类从有部落开始大概就是这样的规律。
    “这样的规律导致的结果就是只要有20%的渗透率,用户都认为付费是合理的,有20%的用户区付费,另外其它的用户互联网活跃程度大幅提高。”刘认为,只要把这20%的支持者获得了,就行了。
    现在正是电视行业结构震荡期,假如国内电视机的替代周期按十年计算换代,平均每年五千万台的TV是没有问题的,再说增长很大很难,再下降多少也很难。但是会发生两次重大的结构变化,一个是互联网平台,每年翻番往上走,传统品牌和外资品牌,第一个挂的是外资品牌,外资品牌在中国逐步退出市场,再过三到五年外资品牌在中国可能一个都不剩,剩也都被边缘化的很厉害。
    因为互联网和文化产业都是国家主权级的市场,跟外资品牌没什么关系。
    苹果
    之所以没做TV,是因为原来它在手机上有两个创新:一个是App Store分发,还有线下的专卖店,这是两个业态创新。但苹果在电视上却做不到这两点:美国做分发的迪士尼等等都很强势,跟苹果没啥关系,就是提供内容的,苹果再牛,都没用。到中国来,中国是第二大市场,苹果来了也提供不了服务,所以,外国品牌想在中国搞互联网尤其视频这种文化产业的就别想了。
    在刘耀平看来,未来的电视行业多半是2+3+2格局。两个比较牛的,一年做个1500万台以上的,加起来3000万台。后面有个3,再后面有个2。3的规模就是第二梯队的了,每个有个四五百万台。后面再拖个2。我想争取前面2个的其中一个。另外一个现在看就是乐视,和小米无关。
    从趋势上来看,互联网电视行业未来容易出现的终极格局是一家独大、三家独大或者分几个梯队,比如说它是平台和用户属性的,就出现买的人越多卖的人越多,但边际成本越低最后将形成通吃的现象。
    而在刘的眼中,未来的世界是这样的,一头是传感器,一头是人工智能,中间是物联网,这个是要长久准备的,现在不准备未来可能就来不及。
    中国AR网点评:中国的彩电行业,起先是显像管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于是出现过倪润峰囤积彩管的情况,后来液晶屏又掌握在国外,出现了索尼、三星等平板电视售价能比国内彩电厂商贵一半以上,且在国美苏宁占据最好位置的事情——这几乎已近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一个魔咒:当一个新技术出现时,往往都是外商凭借发明专利抢占最大的市场最大、最高利润,而中国厂商,只能等到多年后技术转移到中国国内,开始打价格战的时候,才开始又“强大”起来!
    但是,在互联网电视时代,却发生了巨大的不同,不仅是4K屏幕没能成为国外品牌卷土重来的突破口,更是由于内容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让这个市场从一开始就有机会让中国公司制定游戏规则!

关于AR

卓越的技术,一流的团队,为您打造专家级AR产品。
Test your infrastructure

什么是AR?

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能将虚拟信息(图片,视频, 音频等)融入现实世界,让现实世界更加多元、丰富,为人们带来更加生动有 趣的感官体验。简单来说AR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信息的增强体验,它也 将成为一种“更新奇、更易传播”的新型信息传递方式。

AR的趋势

在信息技术化的时代趋势下,AR将以一种新型娱乐及信息交互方式融入人们 的生活,而对于企业来说,AR产品的广泛推广及运用也将是一项不可错失的 绝佳商机。

Test your infrastructure

AR运用的困惑

AR技术备受瞩目,然后实际运用上却让人望而止步。
成本上 往往单制作一个AR形式的内容就得花费上万元, 只有高预算的大企业或广告商才能出手
技术上 AR技术总给人一种触不可及的印象,导入AR技术 是否需要高度技术支持。
企划上 AR充满娱乐性,但是好玩之外,如何将AR良性结 合商务是难题。

选择迅速AR的八大优势

迅速AR始终以满足顾客为己任,成就AR领先品牌。

经典案例展示

我们是AR应用的领军者,专注AR技术研究与开发。

新闻动态 · 与日俱进

我们诚心邀您分享我们的成长历程。
更多动态 >

合作伙伴

整合全球产业链资源,服务超过7亿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