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创业公司珑璟光电获天使轮投资 专注光学产业链

2024-12-22上海AR开发专家

  • 创业两年半,
    AR光学模组供应商珑璟光电CEO马国斌,终于拿到了几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按理说,该松一口气,可心还是放不下来。
    拿钱了,这很好。至少身为CEO的他,月薪终于不是“0”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更多了:目前只有七个人的团队要补充必要的人手、去年底的样品要正式投入量产,新的样品技术升级同步展开……掐指一算,这几百万,每一分钱都好像已经有了归宿。
    手里攥着的手机,还是那台用了多年的老伙计,通话时断时续的,还有点杂音,老马却舍不得换。
    马国斌对青亭网独家表示,公司接受来自水木资本的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轮投资,此前,公司还曾经接受私人种子轮投资100万元。公司估值达数千万以上。
    手机还是那个手机,公司的业务却在发生重大变化:从棱镜显示方案开始,到终于研发成功了属于自己的光波导方案,老马今年准备两条线齐头并进,大干一场。
    目前光波导模组的视场角达到26度,分辨率1280x720,厚度2.0毫米,还有40度、1920x1080的第二代在研发中,预期价格是海外竞品的三分之一。
    国内光学供应链厂商匮乏?
    老马曾经是深圳长江力伟的联合创始人,这家成立于11年的公司,
    当年生产着智能、
    AR眼镜
    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LCOS屏,也就是图像的显示器。有了这一显示源,才能通过光学方案,把画面叠加到用户的视野里。
    在长江力伟期间的2012年,他就发现,LCOS屏需要落地,与产品结合,终究是需要光学系统配合的。但这个靠谱的光学公司,负责长江力伟产业链部分和商务的老马,却一直没能在国内找到。
    “供应链厂商最重要是两个时期:一、新技术的起步时期,这方面好的厂商全中国就没几个。二、就是公司足够大的时候,要保证产能。比如说曾接受阿里巴巴、HTC的著名AR光学公司Lumus找的是国内水晶光电,就算供应链上好的厂商,但这样的公司肯定不多。”
    供应链的匮乏,可能意味着很大的机遇,此时老马开始有了找光学团队,做产业链的配合的想法。
    这件事最终没成。一方面是因为长江力伟当时已经因为内部股权和高层纠纷江河日下、鸡犬不宁,另一方面老马心里也有点嘀咕:显示屏我是怎样都懂的,毕竟搞了十几年了,光学这个事,还真有点心虚。
    长江力伟很快在2014年轰然倒塌,但网上关于这家公司近况的询问一直持续到2017年,提到这里,老马的心情不痛快。
    有可惜,也有不甘心的驱使。最后,几个老哥们还是决定做点事。
    包括长江力伟的老同事汪涛、软硬件技术支持毛如春
    ,充分吸收长江力伟权利和责任不明确带来的教训。一共两个光学研发、一个电子研发、一名兼职架构、再加上运营、生产和市场,在长江力伟倒掉的同年十一月份,总共七个人又准备甩开膀子重新干了。
    这一次,
    他们终于瞄准了光学产业链。
    珑璟光电的光波导模组有何独到之处?
    马国斌的微信名“老马”很容易让人想起“老马识途”这个成语来,而他自己最自信的,也正是自己看方向看得准:“我不是搞光学技术背景的,如果再看不准未来的路径,那这个事情就很难搞下去了。”
    所谓的“路径”,就是马国斌从2012年就认准的光波导方案。当时虽然谷歌眼镜的棱镜方案已经算比较先进,
    但老马通过亲身走访、查阅大量资料,最终认定,光波导才是未来。
    光波导听上去玄乎,但实际上指的就是引导光线在其中传播的介质装置。在AR显示领域,目前最主流的方案就是
    以色列公司Lumus的方案,其他还有微软
    HoloLens
    的全息波导和DigiLens的主动式全息波导。
    在老马看来,Lumus的方案代表了最可行的方向:原理是光波序列,采用镀膜工艺。
    只要模具设计、材料选择的没问题、镀膜控制的好,以现在的工艺,依托国内供应链和设备完全可以完成,而HoloLens等方案离国内可完成距离较远。他并不讳言自己也是参考了Lumus:“我们是在它的基础上做了自己的创新。”
    这些创新,是指自己的镜片“
    外形最小,亮度最高”
    ,一直搞LCOS显示屏的老马在AR波导模组里融入了自己过去的技术经验,加入了自己的照明和显示系统。
    另一方面就是价格,
    Lumus的镜片由于良品率的问题,价格偏贵,大概在110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7590元)
    。国内专注AR摩托车头盔的公司REVDO CEO张璁则告诉青亭网,关键在能否量产,而价格下降的关键在国内厂商。
    这方面珑璟光电似乎已经有所突破,
    报价只相当于Lumus的三分之一。2毫米的厚度和Lumus相比差不多,不过在视场角方面,Lumus已经实现了40度、甚至55度的视场角原型。
    波导镜片还有一个咽喉在于产量,玻璃冷加工工艺、镀膜的膜系设计,几十层纳米级膜厚的精确控制,层叠斜面棱镜的精确贴合,对平行度的极高要求,这些都导致波导镜片的量产难度极高,因此产量和良率非常关键。马国斌告诉青亭网,
    公司预计每个月能实现五千到一万台的产能,利润率达到约50%,良品率在60%,而Lumus也“不过如此”。
    如何能实现这么高的产量?这是由于珑璟光电在供应链方面的保障,至于供应链厂商是哪几家,“这就是核心机密了。”
    张璁认为,如果能实现量产,数据、良品率和价格都能保障的话,则会相当有竞争优势。而马国斌准备先试做一批几百台的样品,今年的出货量预计大概在几千台,预计营收估计一到两千万元人民币。
    “一家公司去年在市场推出的AR眼镜销量也就不到1000台吧”
    目前,大部分AR眼镜的价格都在1000美金(约合人民币7000元)上下,这显然对其长久的普及非常不利。国内AR眼镜公司亮风台CEO廖春元曾经透露,
    AR眼镜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就是光学模组。如果能解决这一要害,则对
    AR市场
    的发展意义重大。
    亮风台采用的是北京耐德佳公司推出的自由曲面光波导,这一方案和Lumus的方案有较大区别:后者成像是用光栅,通过镀膜实现,较为复杂,但体积很小;亮风台采用的方案,是用波导传输光线,呈像还是几何光学,结构简单,但体积不如前者小。
    另外一家国内实现光波导的公司,是灵犀微光,公司曾经在2016年下半年,推出厚度约1.7毫米、视场角36度的光栅光波导方案。不过张璁告诉青亭网,
    这种镜片的关键还是看能否量产。
    目前,在市面上不少AR眼镜公司仍然在使用谷歌眼镜的棱镜方案,在这方面著名的供应商包括和联想、歌尔声学建立合作的Kopin、台湾厂商佐臻等。棱镜,也是珑璟光电在成立之初的选择:
    先干棱镜起家,再过度到波导

    马国斌告诉青亭网,在14年的时候,从光学设计、生产和整个产业链方面,做棱镜都要容易很多。他们的棱镜方案从2014年底开始研发,2015年底正式销售。目前,
    棱镜的出货大概有一到两千台。由国内AR眼镜创业公司等采购。去年棱镜的营收不过一百多万。
    销量少不少?
    少。老马也承认——“这是目标市场不明确,应用场景不明确导致的。我知道一家公司去年在市场推出的AR眼镜销量也就不到1000台吧”。
    他看好的当然还是波导模组,这不仅是因为珑璟光电已经和“国内一线著名消费电子产品厂商”签约,主要是他还签了军工、物流等领域的公司,这让他看到了波导模组超越AR之外的潜力。
    “一开始想做的时候也不是AR,2014年前,谁知道AR啊?
    我们是误打误撞到这个风口上
    。”老马和青亭网笑称,“那个时候我们觉得显示是和可穿戴相关联的。现在大家是手机,但终究显示是一定要穿在人身上的,这是未来个人电子消费产品的一个趋势。要比AR大得多。”
    “所以我们也不会去定义自己到底是不是AR。这让客户自己去想吧。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一个——把自己的波导做好。”
    两年半,七个人一个人没走
    “融资得太晚了,”一家国内VR领域的公司CEO如此向青亭网评价珑璟光电的融资,“而且融资量有点太小,估值也比较低”。
    老马倒是不担心融资得晚,这家公司似乎已经习惯了沉得住气,他说,过去一年一直看到其他公司在外面不断地参会,而他们还是埋头产线上研发自己的光学方案。
    “说到底还是看产品、看业绩的。如果说我们自己确实是能够把产品做好了,业绩上来,那估值超过别人,是迟早的一天。”
    但他也承认自己融得是有点儿少——
    除了种子轮的融资,他已经自掏腰包,往里填了200万元以上,给大家的工资也仅仅是能满足基本生活。不过让他欣慰的是,2014年11月是七个人,两年半后的现在,还是七个人,一个人没少。
    不是老班子,根本撑不过两年,他说:“早期一起战斗过的,才会有这种凝聚力,中途招进来的人,早散了。”
    春天似乎已经不远,老马告诉青亭网,目前企业已经接了一个10万美元的单子,还在陆陆续续有合作方进来。
    “总会有办法去解决问题的。说句大话,我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

关于AR

卓越的技术,一流的团队,为您打造专家级AR产品。
Test your infrastructure

什么是AR?

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能将虚拟信息(图片,视频, 音频等)融入现实世界,让现实世界更加多元、丰富,为人们带来更加生动有 趣的感官体验。简单来说AR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信息的增强体验,它也 将成为一种“更新奇、更易传播”的新型信息传递方式。

AR的趋势

在信息技术化的时代趋势下,AR将以一种新型娱乐及信息交互方式融入人们 的生活,而对于企业来说,AR产品的广泛推广及运用也将是一项不可错失的 绝佳商机。

Test your infrastructure

AR运用的困惑

AR技术备受瞩目,然后实际运用上却让人望而止步。
成本上 往往单制作一个AR形式的内容就得花费上万元, 只有高预算的大企业或广告商才能出手
技术上 AR技术总给人一种触不可及的印象,导入AR技术 是否需要高度技术支持。
企划上 AR充满娱乐性,但是好玩之外,如何将AR良性结 合商务是难题。

选择迅速AR的八大优势

迅速AR始终以满足顾客为己任,成就AR领先品牌。

经典案例展示

我们是AR应用的领军者,专注AR技术研究与开发。

新闻动态 · 与日俱进

我们诚心邀您分享我们的成长历程。
更多动态 >

合作伙伴

整合全球产业链资源,服务超过7亿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