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例分析非遗与VR/AR结合的机会点和问题

2025-11-21上海AR开发专家

  • 2019年4月15日的一把火,烧塌了巴黎圣母院,也烧灼了许多人的心。这座巍峨的哥特式建筑,走过了法国大革命,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它看起来无坚不摧,似乎永远都会威严地伫立在塞纳河畔。太多人无法相信,这样一座文化地标竟然被一场大火毁于一旦,让人无法不扼腕叹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编辑
    图:巴黎圣母院大火
    大火烧掉地是沉淀在每一块砖、每一根房梁上沉甸甸的历史,损毁地是不可复制、无法重来的人类文化遗产——这把火为全人类敲响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警钟。如何利用现代手段更好地保护现存的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当下?这些问题久久萦绕着陀螺君。
    近年来,陀螺君注意到国内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热度节节攀升,尤其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政府在政策方面加大了保护非遗的力度,文娱市场也出现了许多带有非遗元素的文化作品和游戏。央视出品的纪录片《传承》讲述了35位非遗传承人的精彩技艺和人生故事,再现濒临失传的手艺绝活,口碑不俗。去年大热的国风音游《尼山萨满》也蕴涵着浓墨重彩的非遗元素,其故事背景正是源自满族非遗民间文学《尼山萨满传》,画面风格综合了剪纸和皮影戏等非遗元素,把满族珍贵的非遗文化以现代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了出去。
    编辑
    图:《尼山萨满》游戏画面截图
    无论是高口碑的《传承》还是大火的音游《尼山萨满》,都堪称是非遗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的完美结合。二者的火爆程度也恰恰都指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非遗文化并非缺少欣赏的眼光,只是缺少让大众认识和走进非遗、让非遗文化重焕光彩的讲故事方式、方法及媒介罢了。
    随着5G时代的来临,VR/AR等数字技术或许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可能,极有可能担起这一重任。
     当VR/AR撞上非遗 
    为什么说VR/AR等数字技术有可能成为担此大任的媒介呢?
    首先,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具有特殊性。我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田青对于非遗的特性有如下一段描述:
    “‘中国’人类传承文明的方法有三:物质文化、文献、非物质文化,其中非遗恐怕是最难以捕捉、最不易保留、最难以还原的一种。物质文化,如青铜器、建筑等,可以深埋或屹立数千年不朽、不倒;文字文献,古有“绢保八百,纸寿千年”之说,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纸本文献属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不用说还有秦简、甲骨文。而非物质文化,是无法用具象、静态的物理载体所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雕塑,更像是流动的音乐,它是过程性的、稍纵即逝的。”
    编辑
    图:中国传统非遗技艺——打铁花
    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无形的非遗难以找寻合适的保护方式和传承方式。目前,我国的非遗工作面临以下几个难点:
    (1)传承人的人数不足(面临传承断代、后继乏人的危险)。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固定不动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和最宝贵的资源就在于传承人,不少传承人因年龄已高,传承人不断减少,传承其所掌握的技艺后继乏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灭绝的危险。目前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同时在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的影响之下,年轻一代中许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不深,文化认同感不强,认为从事非遗事业的自我成就感不足,进入非遗行业的意愿比较低。
    (2)传播形式有待提高。
    国内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停留在拍照、采访、口头讲述、实物收藏等形式上。这些保护手段曾经的确保存下了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损的实体资料、老旧的照片和抽象的口头记录无法完全肩负起保护与传承的重任。
    (3)宣传内容缺乏深度。
    目前许多推出的非遗宣传活动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内容缺乏深度和内涵。有时仅仅是粗略的文字介绍,听众或游客缺乏参与度,最后印象不深,并未真正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有时,非遗项目沦为商家营销的噱头,但其商品与非遗内容的结合是否得当却很少在商家的考虑范围之内。
    (4)传承人群的学习与传承创新问题。
    非遗的传承人和所有人一样,都有学习新知识的权利。并不因为是传承人就不需要学习,更不是承担了传承的义务就必须放弃学习新知识的权利。虽然现实情况是不少传承人教育程度不高,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承人群的自身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国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将主要由受过学历教育的人群来承担。很多传承人不是不想接触新的知识和信息,而是没有条件接触;不是不愿改进材料、提高技艺,而是不知道去哪里找更好的材料,学更好的技艺。
    (5)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力度不平衡。
    目前,发达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较多已经采用上数字技术,但偏远地区很多非遗项目无人问津,许多非遗传承人没有意识到要通过现代手段进行宣传和保护,最后陷入“了解人数少——难以传承——了解人数更少”的恶性循环。
    编辑
    图:中国传统非遗技艺——刺绣
    其次,以上这些问题虽然VR/
    AR技术
    不能悉数解决,但VR/AR技术的独特优势让它脱颖而出,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优质之选:
    其一,
    VR/AR特有的视听盛宴能够打造出一个真实感极强的虚拟世界,把观众带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之中,新颖的形式也能够吸引一大批年轻人,激起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欲望,促进非遗的传承;
    其二,
    基于VR/AR技术创造的内容在形式上可以实现多样化,可以是音频、视频、游戏、沉浸式体验等,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和口味,让大众能在非遗得到保护的情况下从多个方面深度接触非遗项目;
    其三,
    VR/AR技术特有的互动性提高了大众的参与度。遥不可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触手可及的文化产品,过去只能隔着屏幕、隔着书本了解的东西,如今可以亲身体验。在互动过程中,观众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其四,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国家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大力支持,VR/AR技术将迎来长足发展。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8年10月22日,世界VR产业大会在南昌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还特此发来贺信:
    编辑
    图:习近平总书记对2018世界VR产业大会的贺信
    非遗+VR/AR:
    新瓶装旧酒依旧有新意 
    VR/AR技术虽未大规模应用在非遗传播上,但国内仍有不少非遗项目已经采用了VR/AR技术进行传播,取得了不错的反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个大类:曲艺、传统戏剧、民间文学、传统体育、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陀螺君收集到,目前国内已尝试采用VR/AR技术进行记录和传播的非遗项目有以下这些:
    一、传统戏剧、曲艺
    VR/AR以其独特的视听体验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绝佳观看方式之一,无论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还是“国粹”京剧其实都已经开始用VR/AR技术开始向大众展示其隽永的魅力。
    1、昆曲
    2019年2月19日,央视新闻发布消息上线VR频道,并且播出世界非遗昆曲首部VR纪录片《昆曲涅槃》。网友将透过VR“亲临”江南水榭楼台,看姹紫嫣红开遍,听悲欢离合如烟,并将一睹资深昆曲传承人穿越时空的今古对话。
    编辑
    图:《昆曲涅槃》海报
    2、京剧
    (1) 睟颜app AR京剧人物
    睟颜是一款以介绍与推广京剧为目的的app,其中佐以iOS平台的AR技术,AR京剧人物采用国画笔锋加上现代动漫风格,只要点击AR功能就会有一位栩栩如生的“角儿”平地而起在你眼前唱念做打。
    编辑
    图:睟颜app中的AR京剧角色“白玉堂”
    (2) 《大花脸AR脸谱》
    京剧表演艺术家、“京韵歌后”储兰兰专门为小朋友们精心推出了《大花脸AR脸谱》,是首次将AR技术运用在国粹艺术上的一本画册,选取了京剧版《大闹天宫》中10个经典场景,为16个京剧脸谱人物进行AR技术嫁接。这样一款与众不同的画册达到了寓教于乐,普及京剧艺术的效果,深受小朋友喜爱。
    编辑
    图:《大花脸AR脸谱》配合手机app使用
    (3) VR京剧体验区“数剧京韵”
    以“坊间过大年”主题的2019新春文化坊会,是北京坊新年期间独具特色的系列活动之一。今年新年活动还推出了科技味十足的VR京剧体验区,采用体积捕捉、动作捕捉、3D扫描等技术为游客带来新颖的观剧体验。
    编辑
     图:游客体验VR京剧
    (4) Tobias Gremmler用3D虚拟演员演绎京剧
    来自德国的视觉艺术家、动画师Tobias Gremmler制作的《中国戏曲虚拟角(Virtual Actors in Chinese Opera)》,节奏明快的中国传统乐器伴奏加上飘逸经典的京剧动作,效果十分惊艳。
    3、川剧
    川剧“快闪”《白蛇传》VR文创产品2016年10月29日现身成都东郊记忆,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围观体验。戴上VR头显就能亲临剧场观看川剧变脸的梦幻体验。
    编辑
    图:VR川剧《白蛇传》
    4、粤剧
    香港教育大学成立了粤剧传承研究中心并推出了一套“虚拟实境粤剧体验”。参观者可戴上
    VR眼镜
    ,化身成粤剧《西楼错梦》的主角,以第一身视点体验粤剧演出。
    编辑
    图:游客在粤剧传承研究中心体验VR粤剧
    二、
    民间文学
    VR/AR无疑是讲故事的好媒介,而中国熠熠生辉的民间文学很多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VR/VR内容创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内容资源与灵感。
    1、炎帝神农传说/《黑暗传》
    中国VR动画平塔工作室(Pinta Studios)制作的VR动画短片《烈山氏·幻觉》在2018年入围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R竞赛单元。《烈山氏》正是来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根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黑暗传》。
    2、《白蛇传》
    杭州宋城景区推出AR导游“小青”,游客可以通过宋城导览app召唤虚拟导游之一“小青”,游客通过“小青”的实景导航和专业介绍能够更深度地游玩和了解宋城景区。
    编辑
    图:AR导游“小青”
    3、《木兰传说》
    艺术游戏绘本《AR中国经典故事:花木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花木兰从军故事基础之上增加了AR互动游戏,添加了互动性与趣味性。
    编辑
     图:《AR中国经典故事:花木兰》绘本页面
    4、三国传说
    2018年4月18号,
    VR游戏
    《三国虎将传VR(Sanguo Warriors VR)》登陆Steam平台,支持
    Oculus
    Rift和
    HTC Vive
    头显。在紧张刺激的打斗和剧情中,玩家又重温了一遍乱世中的三国年代。
    编辑
    图:VR游戏《三国虎将传VR》
    三、传统美术
    中国传统美术包含建筑艺术、书法、绘画、雕塑、篆刻、工艺美术等,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进程中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术的独特传统与体系。当风格独到的传统美术撞上VR/AR新技术,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1、《清明上河图》VR短片
    2016年中秋节期间,乐视
    VR平台
    上线了《清明上河图》VR短片,内容选择以虹桥作为观赏的起点。观众的视线将跟随汴河上的船只走上河岸,穿过城楼。一路上街道两旁有打铁的,吆喝卖东西的,商铺林立……观众可以在清明上河图里穿梭,梦回千年前繁华的汴京。
    2、明代山水画《秋林读书图》
    通常我们都是以平面视角来欣赏山水画,而大英博物馆2018年别出心裁用3D动画呈现了中国明代画家项圣谟的山水作品《秋林读书图》。前一秒,画面展示的是一幅传统的山水画卷轴,后一秒,观众就仿佛进入了3D画卷中,进入古老的山水间神游,不知不觉之间就成了“画中人”。这样一段不足三分钟的短片,在短短三周内,在海外获得近200万次的播放,只能说3D版的中国山水画太过惊艳。
    3、敦煌壁画VR漫游
    北京引力波虚拟现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世界级非物质遗产敦煌壁画推出了VR漫游体验,观众可以跟着镜头进入神秘的敦煌石窟,一探千年艺术的魅力。这段VR漫游体验画面精美考究,称得上是一场视听盛宴:
     VR/AR技术 ≠ 万能药 
    从中国戏曲到民间文学,应用VR/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不少,有了VR/AR技术的加持,许多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衍生。但有了VR/AR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就从此高枕无忧了吗?目前存在的一切问题就此解决了吗?远非如此,VR/AR技术也不是万能药。其实,VR/A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应用中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非遗项目结合VR/AR技术后呈现的内容质量。应用了VR/AR技术的非遗项目是否真正达到了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抑或只是停留在了华而不实的噱头层面,沦为商家营销的手段?非遗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但非遗传播也要有温度和质感,让非遗活化,使之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产品。VR/AR技术与非遗的结合,要重视对内容的精心打造,以更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来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髓。
    其次,VR/AR的技术难题。要将虚拟画面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真假难辨,目前的VR/AR技术尚存许多不足之处。显示屏的分辨率、网络承载力、光学性能、方位跟踪系统的精度、数据刷新频率以及延迟等都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此外,用户穿戴头戴设备时的舒适度不高也是VR/AR产品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一点。另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VR/AR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制作的内容必须在不伤害非遗项目的前提下进行,例如在用VR/AR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壁画进行数字化复原时,前期的3D扫描、建模和数据采集必须在对壁画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
    编辑
    图:敦煌壁画VR漫游
    最后,公众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接受度。虽然2016年被称为“VR元年”,但实际上VR/AR技术在普通大众中的普及度并不高。首先,很多人对VR/AR的印象还留在游戏层面,还有些人因有过不舒适的虚拟体验而对VR/AR产品敬而远之。因此,若要通过VR/AR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起到正向作用,大众接受新技术的意愿高低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次,前文已经提到目前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很多传承人一直苦于宣传无门,但大都对新兴的VR/AR技术不甚了解,甚至不知道VR/AR技术能够帮助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一直存在的信息差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难以遇上合适的VR/AR内容制作者。
     “岁月失语,为石能言” 
    被誉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感慨于贺兰山一幅幅古朴的岩画,为贺兰山岩画题词:“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在时间洪流中,人如蝼蚁,朝生夕死。岁月会侵蚀人类存在的痕迹,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却能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也是民族情感关联沟通的纽带。
    但目前社会上有些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足。一方面是非遗保护和宣传手段问题,一方面是大众对非遗的认同感不强,换句话说,是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强。在陀螺君看来,VR/AR技术虽然不是解决非遗问题的万能药,但也不失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出路之一。
    陀螺君真诚地希望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惨剧不再重演,希望我们热爱的AR/
    VR技术
    能以更灵活的方式融入历史文明,消除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从而捧出有温度、有质感的作品,激发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觉性。就如冯骥才先生所言,让年轻人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这既是因又是果——因为热爱,所以保护;因为保护,所以热爱。

关于AR

卓越的技术,一流的团队,为您打造专家级AR产品。
Test your infrastructure

什么是AR?

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能将虚拟信息(图片,视频, 音频等)融入现实世界,让现实世界更加多元、丰富,为人们带来更加生动有 趣的感官体验。简单来说AR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信息的增强体验,它也 将成为一种“更新奇、更易传播”的新型信息传递方式。

AR的趋势

在信息技术化的时代趋势下,AR将以一种新型娱乐及信息交互方式融入人们 的生活,而对于企业来说,AR产品的广泛推广及运用也将是一项不可错失的 绝佳商机。

Test your infrastructure

AR运用的困惑

AR技术备受瞩目,然后实际运用上却让人望而止步。
成本上 往往单制作一个AR形式的内容就得花费上万元, 只有高预算的大企业或广告商才能出手
技术上 AR技术总给人一种触不可及的印象,导入AR技术 是否需要高度技术支持。
企划上 AR充满娱乐性,但是好玩之外,如何将AR良性结 合商务是难题。

选择迅速AR的八大优势

迅速AR始终以满足顾客为己任,成就AR领先品牌。

经典案例展示

我们是AR应用的领军者,专注AR技术研究与开发。

新闻动态 · 与日俱进

我们诚心邀您分享我们的成长历程。
更多动态 >

合作伙伴

整合全球产业链资源,服务超过7亿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