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AR/VR领域分食一杯羹?

2024-12-18上海AR开发专家

  •     从轰炸式的媒体报道,再到16年高考作文,VR结结实实的火了,而且是火的一塌糊涂。VR设备将继电脑、手机后的下一个计算平台,到2025年VR和AR的硬件营收将高达1100亿美元。
        从去年开始,包括Facebook、三星、索尼、HTC甚至阿里巴巴……已全线布局VR战略,抢滩千亿规模市场。资本向来喜欢凑热闹,一时间各种
    VR公司
    俯拾即是,获得风投的也更是不胜枚举。
     细品VR的火爆,你会发现,类似大面积的媒体报道似曾相识?没错,O2O浪潮袭来之际,气势也是这般。作为科技旁观者,不仅要反思,如火如荼的VR正当风口之际,初创公司有能力闻“风”起舞吗?,是否会像020浪潮中,或被资本、或被巨头拍死在沙滩上那?
    狭路相逢:创业公司如何跟巨头厮杀?
        今天,我们主要来论述创业公司在VR战场该用什么姿势。我们主要从VR的技术及内容生态上来思考。
        分析技术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讲下巨头公司对待VR与O2O的区别,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把脉巨头,以便初创公司真确认识对手。
     O2O与VR虽然各自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但却有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两波紧挨着的大潮流,分析巨头在020的打法,管窥蠡测更能摸准巨头的VR战。
    O2O浪潮:BAT战略布局重于自身经营
     在O2O大浪中,以BAT为例,有自己砸钱做的,比如百度全资收购糯米,疯狂烧钱之下,甚至一度影响到百度集团的股票市值。腾讯更多的是连接一切的平台属性,多投资,滴滴、美团等具有涉及,少自营。而阿里先是投资美团、饿了么后又自营口碑网等。
     这里姑且不论最后的市场占有率如何,单从投资占股与独立自营来讲,会发现O2O战场中,BAT等巨头自营的并不多,更多的是一种投资。
     一方面,020涉及的领域太广泛了,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即便大如BAT等巨头也不可能全部由涉及,因此,核心业务上可能选择自营,其他业务更多的是一种投资占坑。
     另一方面,020相对来讲是一种战略布局,一种生态层次的抗衡,不涉及过多技术问题,既然是布局,那么资金是第一要务,有钱砸进去就行,没必要自己赤膊上阵。
     020逐步平息后,紧接着第二波潮流甚至是较同步的就是VR的风靡。跟O2O一样,我们来分析下,BAT对待VR的态度。
    VR浪潮:BAT自身研发加生态布局不低于入股占坑
     百度在去年12月初宣布入局
    VR市场
    ,在百度首面视频频道里二级栏目中设置了一个VR频道,在VR频道里设置了游戏、视频、资讯三大栏目,这相当于百度就是搭了一个VR的平台架子,内容则都来自于其他网站。
     几乎同一时间,腾讯也正式公布了Tencent VR SDK及开发者支持计划,并首次系统的阐述了腾讯在虚拟现实领域的规划。规划显示,腾讯将在2016-2017年分三步推出自己的不同形态的三种硬件,同时,还推出了针对开发者的全套解决方案与合作方式。
     阿里在VR领域更是不甘寂寞,今年3月,内部代号为GM Lab的阿里虚拟实验室正式对外公布,阿里期望以自身的资源,结合各大硬件厂商,做到一个国内VR的标准,以快速普及VR的发展,同时带动阿里的Buy+计划,将淘宝开到虚拟世界中去。
     BAT在VR的战略决策上的主要目标是搭建
    VR平台
    并且扩充VR内容,自身来讲也在纷纷技术加持,不单是像020一样,投资经营多,VR因为是一项新技术且还是一项急需改进的技术,技术上的加持也是一种变相的战略布局。
    巨头为什么亲自加持VR、
    AI技术
    ,而不是更多的投资?
     VR与O2O不同,市场容量不仅巨大,而且还相对垂直细分。O2O涉及众多领域,远超出任何一家公司甚至一个巨头集团所涵盖的范围,人员管理成本高,自营不容易量化、标准化,这些因数势必决定着巨头不便于亲力亲为。
    而VR不同,相对较垂直的多,适合自营。
     如果说020是一种资金投入的战略布局,有钱就行,但VR作为一项新技术,单靠投资别人研发是不行的。自身研发新技术,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技术护城河。我们拿AI来讲,跟VR虽然不同领域,但际遇类似,同为大趋势,同样尚待深挖。
    比如,谷歌研发阿尔法狗,为什么不投资一家公司做AI那?
     阿里研发小AI机器人预测《我是歌手》,百度也在研发AI,百度已经拥有超过500项国际专利,仅在神经语言程序学领域专利就超过270项,在深度学习领域拥有120多项,在大数据领域、图像识别领域和语音技术领域亦有斩获。
    一项新技术可能颠覆一个行业。
     谷歌阿尔法狗吊打人类选手无形中增强了谷歌的技术实力,而且这也是一共公关秀,对整个公司品牌基因有好处,新技术通过包装,具有极强的新闻点,媒体争相报道,技术过硬尤其是热门技术过硬,在秀肌肉的同时还能免费获得媒体报道,何乐不为。
     巨头对AI技术的态度如此,对待VR的态度更是如此。一方面是
    VR技术
    的不完全成熟,这也就意味着有着巨大的逆袭,领跑行业的机会。
     另一方面,一项新技术具有颠覆性,自己亲自加持研发,免得过于被动被颠覆。因此这就决定着巨头不会像O2O一样,砸钱布局重于自营,而是在布局VR的同时也自营。
      V 
    R进军内容时机正确吗?
      正如我们开篇所说的那样,VR领域主要涉及硬件技术,内容及后期应用场景等。分析完巨头在VR领域的技术布局后,我们在探究下VR内容领域的情况,最后再总结分析初创公司如何应对。
      
    VR硬件
    存在着诸多难题,但VR内容较之硬件也毫不轻松,甚至更难。
      
    首先设备昂贵。
            所有的拍摄设备和技术很大的挑战就是好的设备太昂贵,非常得昂贵,造价非常得高,而且使用技术要求非常高,而行业里面对掌握更高端的拍摄设备的人还非常得少,因为它跟传统的影像采用机位的拍摄手段是完全不同的要求。
      同时它对后期的缝合和特效技术也有很 高的要求,整个行业至少在中国缺少能够利用VR 高端设备进行有效拍摄的团队和人员。
      
    另外如何拍摄。
            包括对拍摄的叙事模式、导演的要求和一镜到底的故事线的展开没有很好的经验,实际上是非常挑战的。
      这个挑战就在于说,甚至我们认为很多资深的影视剧内容创作者,当他拿到 VR 设备的时候,他是不知道如何开展一个 VR 拍摄的,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技能,因为它是需要对IT设备和整个拍摄技术融合的一个很高的要求。
      
    后期制作成本更加高昂。
            现在大多数比较主流的方法是采用 6 个 Gopro 甚至 16 个 Gopro 相机组成的机群拍摄 VR,也有采用价值几百万人民币的设备拍摄的,每个后期的工作量巨大。
      在投资方面中,实际上大量的 VC 并不喜欢去投开发特效工具,但是这个领域反而是非常缺的领域,没有看到非常强大的后期制作和特效工具,将 VR 内容的拍摄做得非常完美,而大量的资本实际只关注了显示设备以及平台,也就是说整个 VR 行业缺少很底层的能力,类似于整个智能手机的开发工具,包括一些测试工具以及特效工具。
      这些没准备好的话,对于内容创作者是一个恶梦,因为很难用一个性价比很好的方案拍摄出优质内容。
      所以伴随这种 VR 对于电影行业的挑战,目前在全球还没有一个超过 45 分钟的 VR 3D 沉浸式电影拍摄出来。优酷认为好莱坞的导演还没有找到如何去用 VR 设备拍摄一个像原来传统电影下的拍摄方法。
      内容成本的制作高昂,初创公司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其中,如果这一点被称之为后天的营养不良的话,那么另一方面更尴尬的就是先天畸形,VR内容可以说是普通视频的一种高维升级版,它要依附于之前的公司家底,初创公司大多没有电影拍摄的经验,一下子进入到一个复杂的、且不发展完善的领域很可能被巨头熬死。
      
    VR内容不仅技术难度太大,资金消耗大,更要命的是,这是一个无底洞,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盈利的可能性。
      据了解,市面上很多做游戏的公司,目前还没有真正卖出一款
    VR游戏
    ,更多的是2B的商务合作和为一些硬件厂商提供Demo样品。
      视频类VR也好不到哪里去,面向2C能产生收入的视频还没有,所以基本上视频都是面向行业的,有拍景区的,有拍博物馆的,有拍演唱会的,有拍二手房的,向2B收费。
      VR做2B市场确实能赚钱,但是赚不了什么大钱,原因有两个:
      一是很多2B都是做项目而不是做产品,因此很难规模化。
      二是随着行业的成熟,这些2B类业务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毛利也会越来越低。
      因此,不管从VR内容难度还是资金实力,后期盈利上看,VR内容对初创公司都是一场自嗨秀。
      
    春江水暖为什么鸭先知?因为“鸭子”是从业者
      VR不仅技术上尚未完全成熟,内容上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屋漏又逢连阴雨,现实中VR的难度还不仅如此,初创型的VR公司还要面对另一强劲对手——手机厂商。
      中国有一句古诗叫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是鸭先知?因为“鸭子”是从业者,VR大潮的到来,颠覆最大的是哪个行业?智能手机,没错。你看到了VR的商机,一个猛子砸进去了,手机厂商会看不到。
      15年年初,三星开卖S7送Gear VR.
      2015年12月,乐视发布首款VR产品手机式VR头盔COOL1,搭配乐1、乐1Pro使用,配合手机端VR内容应用乐视界,售价149元。
      2016年初,小米科技成立小米探索实验室,重点研究VR/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随后雷军在直播平台上表示,小米VR将于七八月推出。
      ..........
      
    有圈内人调侃,“不弄个VR产品出来,都不好意思开手机发布会”。
      
    尽管VR尚待完善之中,各项软硬件技术都不成熟,可行业标准化已经在酝酿布局。
      谷歌在O/I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
    Daydream
    (白日梦)。谷歌计划为下个版本的安卓系统打造最新的VR技术,想把VR技术植入安卓系统内,与此同时,谷歌还拉上了小米、HTC、华为等手机厂商配合这个计划,要让未来的安卓手机都支持VR功能。
      因此,谷歌自己生产了一款
    VR眼镜
    作为参考设计,同时也在和制造商合力制作以手机为屏幕的VR耳机。华为小米一众厂商也乐于拥抱谷歌一起做“白日梦”,支持谷歌的VR计划,它们将为谷歌白日梦做屏幕和性能支持。
      
    从硬件、软件、内容三个不同层面对“手机+盒子”式的体验进行提升,从而对单枪匹马的手机盒子、VR一体机厂商产生冲击。
      另外,手机厂商另一法宝就是渠道优势。即使初创公司推出来一款产品,除非用户体验吊炸天,否则很难让渠道商放弃长期合作伙伴而去选择你的产品。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前几年,加多宝与王老吉撕逼,最终二者分家,可以说市面上两款饮料除了名字不同外,其他均为雷同,可市面上,你见的加多宝多还是王老吉那?无疑是加多宝,你去超市购物,问工作人员要王老吉可能还是会给你加多宝,毕竟渠道商更多的还是在加多宝手中。
      VR公司与手机厂商的对垒中,很可能会面临这样的窘境。
      
    面对VR大潮:初创公司难道只能望洋兴叹吗?
      前文中,我们着重分析了VR硬件产品的技术难度,及巨头亲自上阵,初创公司的前景堪忧,以及内容制作,手机厂商的竞争等一些列不利因数,说到这里,读者都感觉
    VR创业
    方向就是九死一生,难有胜望。可尽管道路极为曲折,却并不是没有破解之道,而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未来的前景必是康庄大道。
      
    面对困境,我们各个击破,从而找寻突破口。
      从VR内容创业上看,砸钱多,盈利难,而且短期是很难看到希望的,当前的VR设备出货量远不如2009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移动互联网涌现出的独角兽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滴滴打车是2012年成立的,今日头条也是2012年。
      换句话说,在VR这个领域,优秀的2C的独角兽企业应该是在2-3年后成立。创业选择一个太晚的行业不行,这样没利润。太早了也不好,先进很可能成为先烈。因此内容这块,初创公司除非有强大的资金或者独家资源做靠山,否者的话,盲目出击很容易折进去。
      另外,从硬件上来看,眩晕感、颗粒感、沉浸感不足是目前VR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与这三方面对应的硬件参数分别是延迟、屏幕分辨率以及视角。
      而且不仅如此,VR量产中还面临着诸多产业链上的难题。正是因为技术的复杂性、涉及领域的广袤性为初创型VR公司提供了生存及扎根行业的可能性。
      大公司软硬都在做,小公司资源少,因此要聚焦、聚焦、再聚焦,甚至精确聚焦于某一样技术,为新时代的到来,克服一项技术难题,扫清一道障碍就好。
      在技术研发中,多申请专利才是王道,尤其是在VR体验方面的重要关隘,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在VR大潮中才有发言权。而不是一味的跟风做内容,吹嘘自己的硬件,最终喧嚣过后,什么都没留下,就像当初O2O潮水褪去后,裸泳的创业者一样,尤为尴尬。
      创业型公司最忌讳的就是面面俱到,这样很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情况在国内创业中尤为是通病。
      因此,创业公司囿于资源所限,一边做硬件还一边做内容,很容易陷入“大跃进”的陷阱。踏踏实实将资源聚焦到一处,甚至具体到某一个细节问题上,精雕细琢,或为浮躁的VR圈的一抹新绿。
      VR代表着未来的发展大趋势,就如当前的智能机一样,后期进入者将会更多,行业爆发前夜,积累有刚需技术的专利权,才是王道,后期VR产业化,规模化,每年的专利费都能赚到体满钵满,创业公司做战略部署心机不要太大,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关于AR

卓越的技术,一流的团队,为您打造专家级AR产品。
Test your infrastructure

什么是AR?

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能将虚拟信息(图片,视频, 音频等)融入现实世界,让现实世界更加多元、丰富,为人们带来更加生动有 趣的感官体验。简单来说AR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信息的增强体验,它也 将成为一种“更新奇、更易传播”的新型信息传递方式。

AR的趋势

在信息技术化的时代趋势下,AR将以一种新型娱乐及信息交互方式融入人们 的生活,而对于企业来说,AR产品的广泛推广及运用也将是一项不可错失的 绝佳商机。

Test your infrastructure

AR运用的困惑

AR技术备受瞩目,然后实际运用上却让人望而止步。
成本上 往往单制作一个AR形式的内容就得花费上万元, 只有高预算的大企业或广告商才能出手
技术上 AR技术总给人一种触不可及的印象,导入AR技术 是否需要高度技术支持。
企划上 AR充满娱乐性,但是好玩之外,如何将AR良性结 合商务是难题。

选择迅速AR的八大优势

迅速AR始终以满足顾客为己任,成就AR领先品牌。

经典案例展示

我们是AR应用的领军者,专注AR技术研究与开发。

新闻动态 · 与日俱进

我们诚心邀您分享我们的成长历程。
更多动态 >

合作伙伴

整合全球产业链资源,服务超过7亿用户